中新网西安11月28日电(崔景靓 张远)陕西省人社厅28日透露,今年1月至10月,陕西省城镇新增就业39.06万人,219.7万脱贫人口实现了务工增收,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稳中有进,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。
图为陕西省清涧县乡村女性“数字就业”。张远 摄
据悉,陕西省多措并举,出台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19条、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6条措施等,并实施援企稳岗政策“免申即享”“直补快办”模式,将惠企利企民生服务清单落到实处,突出支持民营企业、中小微企业以及重点项目产业园区稳岗扩岗。
“我们强化就业‘双优先’理念,坚持把稳就业工作作为第一位工作来抓,有效发挥了政策拉动、项目带动、市场吸纳、困难群体兜底综合效应。”陕西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处处长王晓龙表示,今年643个省级重点项目提供就业岗位约45万个、增长达8%以上。
同时,该省还在不断优化服务,扎实开展春风行动、“百日千万”招聘、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等专项行动;建设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点237个,零工市场105个,为劳动者、求职者提供更加便捷便民的就业服务;充分利用“秦云就业”小程序加快推进线上线下一体服务,目前“秦云就业”小程序服务各类用户达1386万人,企业达到8.45万个,累计促进就业创业35.8万个。
陕西省分类施策,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、脱贫人口等重点人群就业。开展“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”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等,凝聚各方面工作力量,强化政策落实、岗位供给、服务保障、困难帮扶,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实现稳中向好。
聚焦农民工特别是脱贫人口,该省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重,不断深化苏陕劳务协作成果,培育打造90余个劳务品牌,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稳中有进;就业援助工作制度不断完善,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,有效兜牢了城乡困难群众就业的民生底线。
王晓龙表示,下一步,该省将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,不仅注重就业规模的扩大,还将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。凝聚各方面力量,着力稳岗扩岗,切实做好各类群体的就业帮扶,持续巩固就业向好态势,全力确保就业目标完成。(完)
中新网兰州11月28日电 (闫姣 王牧雨)86岁的甘肃省文史馆馆员、全国名老中医裴正学,活跃在临床一线已有60多个年头。从“三个指头一个脉枕”望闻问切的陇上名医,到拥有数十万粉丝“隔空问诊”的线上“医学活字典”,他坚守传统中医的“原味”,也探索中医“旧瓶装新酒”积极求变,见证了医学行业的变迁。
11月下旬,甘肃省文史馆馆员、全国名老中医裴正学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,讲述他的“医路人生”。九美旦增 摄
生于中医世家,坚守祖传医术的“原味”
裴正学是甘肃天水市武山县人,家中祖辈三代从医。耳濡目染下,他从小就将《医学三字经》《药性歌括四百味》《汤头歌诀》等医学著作背得滚瓜烂熟。大学期间,他主攻医学,还阅览、翻译海外医学经典。上班后,他一边潜心钻研医术,一边著书立说,多次引起国内及日本、美国业界学者的关注。
“网络看病,我不赞成,这是拿生命当儿戏!”裴正学说,传统中医就是要面对面望闻问切、把脉问诊。11月下旬,中新网记者在其甘肃省肿瘤医院工作室采访时,对他极力反对“线上中医”的态度感到疑惑。早在2011年,他和学生就在微博上解答各地网友的医学问题,并将此归纳总结成书出版。
《裴正学的医路人生》为上述疑惑作了解答。他在自传中提到,“开微博的目的就是给业内同行提供思路,促进学习和钻研,并非在网上治病。网上治病缺乏辩证基础就容易出现问题,反而会形成很多不必要的事故。”
裴正学每周坐诊6天,一天的门诊量在60至70人,他都一一把脉、开方。很多人劝他“退休”,但他以“演员不能离开舞台”为喻,说明看病医人对其重要性,他要用一辈子坚守中医。
11月下旬,裴正学在兰州市“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”坐诊,弟子围桌而坐记录学习。九美旦增 摄
作为中医药重要发祥地的甘肃省,像裴正学一样坚守中医本源的大夫不在少数。他们虽顺应时代变迁,懂得用信息化手段传播中医药文化,普及健康理念及养生技巧,但也牢牢守住了传承千年的中医精髓。
中西医结合“求变”传统中医 扩大阵地破局门户观念壁垒
裴正学学中医也学西医,更根据个人经验将中西医结合,提出“西医诊断,中医辨证,西药为辅,中药为主”十六字方针,这在当时重工业的时代背景,以及“中医越纯越好”的传统观念下,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。
先后用自主研制专方治愈几例白血病患者令裴正学名声大噪,患者来源也从甘肃扩大至全国,甚至有少量国际人士千里迢迢寻医问药。为惠及更多患者,在兰州企业家宋建的支持下,他参与创办“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”,促进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开发,也从社会上广招有医学基础的徒弟,打破门户观念壁垒传授其“独门秘方”。
“我们接下来还想将裴老的医学学术思想推广至海外。”如今负责裴正学大多社会活动的宋建介绍说,裴老目前有千余名弟子,广泛分布在全国,以及英国、德国、加拿大、阿联酋等国,借助他们的力量,向海外翻译推广裴老的医学著作,进一步传播中医药文化。
11月下旬,裴正学工作室陈列柜中,陈列了各类由他主编的医学著作。闫姣 摄
记者于一个周中的下午在“裴正学中医药研究院”看到,诊室外,多名患者坐在等候区;诊室内,裴正学询问患者后,脱口说出医学口诀“汤头歌”,围桌而坐的弟子们迅速记录,并及时整理成药方递到抓药区。
来自兰州市七里河区基层诊所的侯淑亮今年49岁,得知裴老招收徒弟前来报名学习。她说,“裴老给我们授课从来不看课本,他的知识都已经内化于心,尤其千余首‘汤头歌’,让我们能轻松有趣地记牢枯燥的医方。他对于学生的问题也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,能从他这里学到很多东西。”
古老中医焕新生:“旧瓶新酒”飞入寻常百姓家
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,日渐吸引年轻人的注意,裴正学的徒弟也不乏“95后”。28岁的张婧来自武威,她根据自身学中医的经历,说明中医越来越“热”。在她看来,最近大火的“中医+奶茶”养生饮,让中医从“良药苦口”变得“良药可口”,进入了寻常百姓家。不仅如此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中医康养,强身健体的同时治愈内心。
裴正学用“上工治未病”的中医理念分析了古老中医焕发的新现象。他说,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,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保健,他也曾多次开出预防冠心病、动脉硬化的保健医方,颇受患者青睐。
“95后”徕丽是一名中医爱好者,是甘肃中医药大学的阿富汗留学生。在她看来,中医在海外非常有潜力,中亚、西亚、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立有中医馆、中医中心和中医诊所。她说,“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中医,想坚持学下去,以后还计划去阿富汗开中医诊所。”
近年来,随着甘肃省在12个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建立16个岐黄中医中心、学院,累计在海外注册中药产品200多种,诊疗患者18万人次,中医的知晓度广泛提升,在海外引发“中医热”。(完)